俗語,作為一種語言單位,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
實際上,俗語可以說是老祖宗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結晶,充滿了智慧和經驗。
關於孝道的俗語,多不勝數,比如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:母在不慶生,父在不留須。
那老祖宗為何會這樣說呢? 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?
能給當代人起到什麼樣的警示作用呢? 來跟小編一起看一下吧~
從字面理解,這句話是告訴我們,母親在世之時,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。 為什麼古人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呢?
其實古人說的“慶生”並非指過生日,而是指“過壽”。
按照古代禮制規定,幼兒、青年、中年人都是不能過壽的,人只有過了50歲,過生日才能稱為過壽。
按照《周禮》記載:六十為下壽,八十為中壽,一百歲則為上壽。
而且就算年過50,但家中父母尚在,最好也不要做壽,因為“尊親在不敢言老”,這體現了對老人的一種尊敬和孝心。
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醫療條件落後,女人生孩子出現意外的幾率非常高。
所以孩子生日那天,對於分娩的母親來說也是最危險,最痛苦的一天。
中國人最講究孝道,特別是母親的十月懷胎,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,應該值得每一位子女銘記。
最懂感恩的人,自然不會在母親最痛苦的一天,來慶祝自己的生辰,所以才有了這句俗語。
除了告誡子女要懂感恩,這句話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,那就是告誡子女:有機會還是要多孝敬父母,不要只顧著自己過生日,而忘記了母親的壽誕,趁著老人還健在常回家看看。
俗話說: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」。,莫要等到那時再後悔。
作為兒女,今後請常回家看看,多陪陪父母,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兒孫繞膝的安樂晚年。
留言列表